阮籍猖狂_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

       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阮籍猖狂的问题集合。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,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,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。

1.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的典故出自哪里

2.  老阮不狂谁会得,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诗的意思

3.为什么“孟尝高洁,空怀报国之心;阮藉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”

4.翻译成现代文: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?

5.被说为"猖狂不羁"的阮籍,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?

6.如何理解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

阮籍猖狂_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

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的典故出自哪里

       出自《滕王阁序》,原文节选如下:

       嗟乎!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所赖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

       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

       译文:

       唉!命运不顺,路途艰险。冯唐容易老,李广封侯难。把贾谊贬到长沙,并不是没有贤明的君主:梁鸿到海边隐居,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?不过是君子能够察觉事物的先兆,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数罢了。年纪大了应当更有壮志,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?处境艰难反该更加坚强,不能放弃凌云之志。

       这样即使喝了贪泉的水。仍然觉得心清无尘;处在干涸的车辙中,还能乐观开朗、北海虽然遥远,乘着旋风还是可以到达;过去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,珍惜将来的日子还不算晚。孟尝品行高洁,却空有报国之心;阮籍狂放不羁,怎能效仿他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?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《滕王阁序》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。文章由洪州的地势、人才写到宴会,写滕王阁的壮丽,眺望的广远,扣紧秋日,景色鲜明;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,抒发身世之感;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,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。

       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。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,通篇对偶。句法以四字句、六字句为多,对得整齐;又几乎是通篇用典,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,显得典雅而工巧。

  老阮不狂谁会得,出门一笑大江横这两句诗的意思

       阮籍可以说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,与嵇康齐名。竹林七贤都不是一些俗人,都是厌倦了凡事,看透了,不遵循法度,自由洒脱,当然个个都是才华横溢,像阮籍的父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。他本人也被奉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       当时朝廷中实际掌权的司马氏急于想取代曹魏政权,极力邀请竹林七贤出山,担任其主导的朝廷的高官。他们的态度分为三类,嵇康是坚决反对司马氏的,结果被杀,下场很惨。山涛做了苟且偷生之辈,竟然去朝廷当了高官。而阮籍他既没有去当官,也没有妥协,只好装疯卖傻,以此躲过了司马政权的纠缠。像阮籍心里面是装的曹魏政权,认为司马氏就是篡权之辈,很鄙视去服务司马逆贼的。自己一身才华却没办法为我效力,实在是心有不甘。

       阮籍在曹魏政权当中是当过官职的,他是世家大族出身,不需要考试直接聘任,他当过步兵校尉,所以也被称之为阮步兵。阮籍早年是崇尚儒学思想的,但是随着司马氏篡权政治黑暗时代的到来,他越来越崇尚道教的老庄思想,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发展出了玄学,阮籍也是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,他有两篇著名的论文《通老论》和《达庄论》,就可瞥见其心向老庄的心境。但其本人并不太排斥儒家思想,他在其文章《乐论》中强调孔子制定礼乐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性,对于稳定社会统治使必须的。他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治,想要建立无君、无为的理想社会,要想达成这样的社会,必须通过道家老庄的核心思想齐物这一捷径来达成。

空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,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怒,导致他长期无节制的酗酒,生活毫无规律可言,严重的损害了其身体健康,到53岁的时候,阮籍就忧愤而亡。

为什么“孟尝高洁,空怀报国之心;阮藉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”

       1、意思是:阮籍不这样猖狂就没有人会认得他,他出门大笑一声,便有大江横流的气概。

       2、原文:

       纵横诗笔见高情,何物能浇块垒平?

       老阮不狂谁会得,出门一笑大江横。

        ——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

       3、注释:

       块垒:比喻郁积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。

       老阮: 阮籍,是魏晋之际的名士,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

       得:识得,理会他。

       4、赏析:此诗应是暗指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态度之作。

        前两句,描写作者对人生际遇的失落:纵横诗笔见高情,指的是作者经常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情操,更暗指作者无以施展的人生抱负;何物能浇块垒平,通过反问的形式递进说明,诗作依然难掩和平复作者内心的痛楚;接下来,诗作又是为之一转,展现出作者无奈之下的豁达态度:老阮不狂谁会得,直译:阮籍不狂则无人相识。这是作者无奈之下的自己安慰,也是作者为自己“诗笔见高情”的自我辩解。出门一笑大江横,直译:走出门去仰天一笑便看到大江横流。这是作者强压内心的失落、忘却人生抱负之后,转而采取的一种人生态度。有点我行我素、独自风流的放荡和无奈。

       当然,既为诗,直译挺可笑,只为帮助理解而已。诗中意境,唯有意会,方觉回味无穷。

        这首诗评论了西晋正始诗人阮籍。阮籍所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,司马氏屠杀异己,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。阮籍本有济世之志,但不满司马氏的统治,姑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,做出了不少惊世骇俗的事情,世人以为阮籍狂、痴。但元好问深知阮籍“不狂”,看到了阮籍心中的“块垒”,认识到了阮籍诗中的真情郁气(“高情”)。元好问认为阮籍的诗笔纵横,如长江奔流,神与俱远,正是他高尚情怀、胸中不平之气的表现。这说明元好问认识到了写诗须有真情实感,反映了他对阮籍狂放品格的称许,对阮籍在黑暗统治下隐约曲折、兴寄深远的风格也是肯定的。

       5、作者:元好问 (1190—1257)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;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,唐诗人元结后裔。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,文坛盟主,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,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,被尊为“北方文雄”“一代文宗”。其诗、文、词、曲,各体皆工。诗作成就最高,“丧乱诗”尤为有名;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,可与两宋名家媲美;其散曲虽传世不多,但当时影响很大,有倡导之功。元好问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艺理论家,他的《论诗三首》、《论诗三十首》《与张仲杰郎中论文》《校笠泽丛书后记》等等,都很精辟地评论了古代诗人诗派的得失。他也主张作诗为文要“诚”、要写“情性”,还提出许多写作时的技巧原则,反对生硬晦涩,乱排典故,做学问要“真积力久”等等,都是他几十年亲身实践得来的结晶,有着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。

翻译成现代文: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?

       因为作者虽满腔热血,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、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。壮志难酬,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、短暂,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;他悲叹盈虚有数,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,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,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。

       出处:《滕王阁序》作者王勃?朝代唐

       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

       白话释义:

       境遇虽然困苦,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,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。即使喝了贪泉的水,仍觉着神清气爽,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,也是欢乐无比。北海虽然十分遥远,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;早晨虽然已经过去,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。孟尝君心地高洁,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;阮籍为人放纵不羁,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!

扩展资料

       创作背景:

       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。文章由洪州的地势、人才写到宴会,写滕王阁的壮丽,眺望的广远,扣紧秋日,景色鲜明;再从宴会娱游写到人生遇合,抒发身世之感;接着写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励志节,最后以应命赋诗和自谦之辞作结。

       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。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,通篇对偶。句法以四字句、六字句为多,对得整齐;又几乎是通篇用典,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,显得典雅而工巧。

       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、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,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,这种高尚的情怀,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。

被说为"猖狂不羁"的阮籍,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?

       孟尝君心地高洁,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;阮籍为人放纵不羁,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!

       出处:《滕王阁序》作者王勃?朝代唐

       嗟乎!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。屈贾谊于长沙,非无圣主;窜梁鸿于海曲,岂乏明时?所赖君子见机,达人知命。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?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孟尝高洁,空余报国之情;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!

       白话释义:

       呵!各人的时机不同,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。冯唐容易衰老,李广难得封侯。使贾谊遭受委屈,贬于长沙,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,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,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?只不过由于君子能了解时机,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。

       年纪虽然老了,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,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?境遇虽然困苦,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,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。即使喝了贪泉的水,仍觉着神清气爽,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,也是欢乐无比。

       北海虽然十分遥远,雅浩的宫殿可以联通;早晨虽然已经过去,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。孟尝君心地高洁,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;阮籍为人放纵不羁,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!

       《滕王阁序》背景?

       作者虽满腔热血,才华横溢却因恃才傲物、放荡不羁而被当时社会所不容。壮志难酬,所以在这里作者由宇宙的无限而想到人生有限、短暂,表露出对时光流逝却功业难成的感慨。

       他悲叹盈虚有数,透出无法扭转命运的无奈,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滨,无力跻身帝都长安为国效力而感到悲伤。

       在第五段中,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贾谊、梁鸿、冯唐、李广,来描述自己现在遭遇的困境,但作者没有在悲伤中停留太久,转而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给这一段咏叹做了更好的注解。作者表示自己仍是达人知命, 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;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。

       身处逆境仍旧心胸开朗,立志报国。这一段所用典故较多,但却合理恰当毫无堆砌之感,王勃写自己怀才不遇、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,却又用一种处世的乐观精神加以化解,这种高尚的情怀,千百年来引起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共鸣。

如何理解阮籍猖狂,岂效穷途之哭

       阮籍可以说是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,与嵇康齐名。竹林七贤都不是一些俗人,都是厌倦了凡事,看透了,不遵循法度,自由洒脱,当然个个都是才华横溢,像阮籍的父亲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。他本人也被奉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当时朝廷中实际掌权的司马氏急于想取代曹魏政权,极力邀请竹林七贤出山,担任其主导的朝廷的高官。他们的态度分为三类,嵇康是坚决反对司马氏的,结果被杀,下场很惨。山涛做了苟且偷生之辈,竟然去朝廷当了高官。而阮籍他既没有去当官,也没有妥协,只好装疯卖傻,以此躲过了司马政权的纠缠。

       像阮籍心里面是装的曹魏政权,认为司马氏就是篡权之辈,很鄙视去服务司马逆贼的。自己一身才华却没办法为我效力,实在是心有不甘。阮籍在曹魏政权当中是当过官职的,他是世家大族出身,不需要考试直接聘任,他当过步兵校尉,所以也被称之为阮步兵。阮籍早年是崇尚儒学思想的,但是随着司马氏篡权政治黑暗时代的到来,他越来越崇尚道教的老庄思想,以道教思想为基础发展出了玄学,阮籍也是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,他有两篇著名的论文《通老论》和《达庄论》,就可瞥见其心向老庄的心境。

       但其本人并不太排斥儒家思想,他在其文章《乐论》中强调孔子制定礼乐对于移风易俗的重要性,对于稳定社会统治使必须的。他在政治上崇尚无为而治,想要建立无君、无为的理想社会,要想达成这样的社会,必须通过道家老庄的核心思想齐物这一捷径来达成。空有才华却得不到施展,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怒,导致他长期无节制的酗酒,生活毫无规律可言,严重的损害了其身体健康,到53岁的时候,阮籍就忧愤而亡。

       阮籍的猖狂是对黑暗社会不满的无奈选择,在那个黑暗社会,张华虽著《博物志》,才华横溢却难逃一死,潘岳虽相貌、文采出众亦死于非命,陆机、陆云兄弟,郭象、谢灵运,刘琨、范晔等都是这个黑暗血腥时代的牺牲品。特别是好友何晏、夏侯玄和嵇康的被杀,使阮籍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又一次低头。正如《晋书·阮籍传》所言:“本有济世志,属魏晋之际,天下多故,名士少有全者。籍由是不与世事,遂酣饮为常。” 在那个社会,太清醒的人是活不长久的,只能佯狂,这是他抒发不满和逃避现实的渠道,而他哭穷途则是对自己的放逐!爱酒,嗜酒如命是阮籍的一大特征,而他喝酒其实是为了自保和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。“他时率意独驾,不由径路,车迹所穷,则痛哭而返。”虽是率性而为的事,但又何尝不是他内心苦痛的体现——穷其一生为自己寻找出路。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阮籍猖狂”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“阮籍猖狂”有更全面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,请随时告诉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