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_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下一句

       接下来,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的问题,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。现在,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的话题吧。

1.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什么意思

2.以德报怨,出自哪里?原文?

3.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的意思

4.“以德报怨”下句是什么?

5.“以德报怨”是孔子说的吗?那何以报德呢?

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_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下一句

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什么意思

       德: 恩惠 。怨: 仇恨 。不记 别人 的仇,反而给他好处。

       成语出处: 《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 以德报怨 何如 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

       繁体写法: 以惪报怨

       注音: 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ㄧㄨㄢˋ

       以德报怨的近义词: 以直报怨 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加以接待。《水浒传》第**回:“ 赵枢密 留住 褚坚 ,以礼相待。”《人民日报》..:“ 以德报德 用恩惠来报答恩惠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,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

       以德报怨的反义词: 忘恩负义 忘却别人对自己的好处,做事有损于过去的恩义 如此忘恩负义,以致弄到牺牲盟国去订密约& 无情无义 没有情义。《古今小说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你直如此狠毒,也被人笑话,说你无情无义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六 翻脸无情

       成语语法: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品德高的人

       常用程度: 常用成语

       感情.色彩: 中性成语

       成语结构: 偏正式成语

       产生年代: 古代成语

       英语翻译: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

       俄语翻译: платить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

       日语翻译: 徳(とく)をもって恨(うら)みに报(むく)いる

       其他翻译: <法>rendre le bien pour le mal

       读音注意: 怨,不能读作“yuān”。

       写法注意: 怨,不能写作“冤”。

以德报怨,出自哪里?原文?

        以德报怨?一词最初出自于《老子》第79章,其意思就是说,要用宽待仁厚去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。

       而?何以报德?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。当时有人问孔子:?以德报怨,可乎??孔子回答:?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?这句话的意思是,有人问孔子:?如果用仁厚之心回报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,行不行呢??

       孔子反问道:?你用宽厚仁爱之心回报那些伤害你的人,那如何面对曾经对你有过恩惠的人呢??可见孔子是不主张用德来报怨,所以才有此发问。

       我个人也同意孔子的看法,社会是有法律和条约的,要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,不能光凭着一腔热情和个人想法去对待那些恶毒之人。

       如果对这样的人施以宽厚之心,这更助长了他们的猖狂气焰,反过来他们还会伤害对你好的人。这样做不但不能让这个世界正常运转,还会扰乱社会秩序。到那时恶人更猖狂、好人越加卑微,世界不就乱套了吗?

       所以孔子给出的答案是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?何谓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呢?以直抱怨,就是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对待恶人,以善良仁厚之心报答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。这里的直是指公正无私,坦诚面对的意思。

       我个人也很认可孔子的答案,孔子不愧是儒家先祖,国学圣人,一语道破天机。在孔子回答前,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人们几百年,春秋战国纷乱不断,有的推崇老子的无为之道,有的用暴力治国,有的连治国之策都拿不出。

       谁都没有想到用法治和条约来治理国家,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就是要告诉统治者立法,要让人知道善恶正邪之分,社会秩序是靠法律来维持的。

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的意思

       出自《论语·宪问》。

       原文:“或曰:”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”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       白话文:孔子说:“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?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,用恩德来报答恩德。”

       释义:不记别人的仇,反而给他好处。

扩展资料

       以德报怨的典故:

       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,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,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。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。

       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,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。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(瓜种的)比自己好,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,所以(梁国的)瓜总有枯死的。

       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,于是请求县尉,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。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,宋就说:“唉!这怎么行呢?结下了仇怨,是惹祸的根苗呀。”

       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。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,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,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。楚国士兵感到奇怪,就仔细查看,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。

百度百科-以德报怨

“以德报怨”下句是什么?

       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,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?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,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,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(即可),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,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。

       出处:春秋·孔子《论语·宪问》

       原文:

       或曰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子曰:“莫我知也夫!”子贡曰:“何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下学而上达,知我者其天乎!”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。子服景伯以告,曰: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,吾力犹能肆诸市朝。”子曰:“道之将行也与,命也;道之将废也与,命也。公伯寮其如命何!”

       白话译文:

       有人说: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?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,用恩德来报答恩德。”孔子说:“没有人了解我啊!”子贡说:“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?”孔子说:“我不埋怨天,也不责备人,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,了解我的只有天吧!”

       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。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,并且说:“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,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,把他陈尸于市。”孔子说:“道能够得到推行,是天命决定的;道不能得到推行,也是天命决定的。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?”

扩展资料

       写作背景:

       《论语·宪问》为古代文学作品。宪问篇出自《论语》,共计44章。主要内容有: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;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;孔子提出“见利思义”的义利观等。

       论语·宪问篇共计44章。其中著名文句有:“见危授命,见利思义”;“君子上达,小人下达”;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”;“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”;“君子思不出其位”;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;“修己以安百姓”;“仁者不忧,智者不惑,勇者不惧”。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: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;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;孔子提出“见利思义”的义利观等。

       作者简介:

       孔子(公元前551年9月28日―公元前479年4月11日),子姓,孔氏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末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,祖籍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       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(今河南夏邑)的贵族,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。周初三监之乱后,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,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,奉殷商祀。

       鲁定公六年(公元前504年),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。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。所以孔子不上任,退隐而修著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,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,跟随他学习。阳虎想要见孔子,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,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。阳虎劝孔子出仕,孔子没有明确表态,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。

       鲁定公十一年(公元前499年),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,摄相事,七日而诛少正卯,曝尸三日,鲁国大治。鲁定公十二年(公元前498年),孔子为削弱三桓(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三家世卿,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,故称三桓。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,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)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,拆毁三桓所建城堡。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,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。

       鲁定公十三年(公元前497年)春天,孔子55岁。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。季桓子接受了女乐,君臣迷恋歌舞,多日不理朝政。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。孔子非常失望。不久鲁国举行郊祭,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。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,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,到外国去寻找出路,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。

“以德报怨”是孔子说的吗?那何以报德呢?

       “以德报怨”下一句是:何以报德 ,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

       出自:《论语· 宪问》

       原文:

       ” 或曰: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

       翻译:有人说:用恩德来回报怨恨,怎么样?孔子说: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?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,用恩德来回报恩德。

       原文的意义:对于怨恨,要用正直的心,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,内心不存贪嗔痴,用真诚心。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。对于别人的恩惠、恩德,需要抱有感激的心,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。

       “以德报怨”是孔子说的。“何以报德”也是孔子说的。原句是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,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出自《论语 宪问》。

       整句意思是有人问孔子: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?”孔子回答说:“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?我以为应以正直来报答怨恨,用恩德回答恩德。”

       以德报怨是一个成语,读音是yǐ dé bào yuàn,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,反而给他好处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相关辨析:

       以德报怨原句:“以德报怨,何如?”子曰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” ——《论语·宪问》“以德报怨”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,并不是结论。原来在孔子这句”以德报怨”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,子曰:”以德报怨,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!”

       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:老师,别人打我了,我不打他,我反而要对他好,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,让他悔悟,好不好?”孔子就说:“你以德报怨,那“何以报德”,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,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。

       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报怨”,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,不卑不亢,事情该咋办咋办,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。

       可是别人打了你,你就应该“以直报怨”,“直”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,相对来说,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解释,把“直”解释成对等的东西。

       此种解释也颇与辞典相合(存在争议,古代汉语词典中无上文所说意象,但无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说法是对是错,根据词典,可能的意象是“公正合理”,如是非曲直,理直气壮,耿直等)。

       参考资料;

       百度百科-以德报怨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意思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